2024年12月4日,傳出瓊瑤離逝的消息。
據說,瓊瑤在選擇離開世界前,在其社交媒體更新了一則“遺書”,「我不想聽天由命,不想慢慢枯萎凋零,我想為這最後的大事‘作主’。」
全文內容(附件是網民Cap圖版。):
各位親愛的朋友知音們:
不要哭,不要傷心,不要為我難過。我已經「飄然」的去了!
「飄然」是我最喜歡的兩個字,代表的是「自在、自在、自由」的「飛翔」,優美而「輕盈」。我擺脫了這種無能痛苦苟活的艱難,「飄然」的化為塵土而去了!
這是我的選擇。「死亡」是每個人必經之路,也是最後一件「大事」。我不想聽天由命,不想慢慢枯萎凋零,我想為這最後的大事「作主」。
上述對於生命的無奈,設計得不是很好的「當人走了」都要經過一段短痛苦的「衰弱」退化出生、成長、老去,然後「走人」。這段時間,是痛苦的,是不人道的;更大的折磨在於:這不過是從一個被插「插管維生」的「臥床老人」!我曾經目睹那種慘狀。我不要那樣的「死亡」。
不幸,還可能成為依賴「插管維生」的「臥床老人」!
我足「火化」,我已盡力燃燒過。如台,當火焰將熄之前,我選擇這種方式,飄然語去。我要說的都錄在我(當苦惱至難看)的視頻裡了。希望我的朋友們,多看幾次視頻,瞭解我想表達的一切。
朋友們,不要為我的「死亡」悲哀,為我哭吧!生命的美好,就在於「能愛、能笑、能哭、能歌、能說、能創」。能在屏幕外活,活得濃濃灑灑,能綻放如他,活得瀟瀟灑灑……這些,我都在十八至六十,擁有過了!「活過了」,不會辜負此生!
我足選擇火焰為葬,請原諒並成全我的遺言!你們看得我是取不走的。為了感謝我最深愛的親人和朋友,請幫我在這最後的一刻「飄然」。大家幫幫忙,讓我無痛無憾吧!我在天之靈,會對大家多多叮嚀!
別了!千萬珍惜你們的!盡量生活!盡盡如何的用相視相知。
朋友們:千萬要珍惜這個世界吧。在我這樣的生命,至今都活著、千萬不要放棄生命,一時的盲目苦惱,會使這種悲傷的「瘋」。希望自己努力活得「豐隆」,活到八十六!
親愛的朋友們,要勇敢!要強調強大的「自在」,不要辜負來世一趟吧!這世間,雖然不足三十全美,世間人情已嘗遍盡,卻想抓出最後的精彩!
瓊瑤的Facebook Page:
瓊瑤86歲離世生前自拍「時間已到」,
【全程字幕】86歲瓊瑤人生謝幕!
:
你可能感興趣的延伸內容:
Q: 瓊瑤有沒有讀大學?
ChatGPT的回答:
瓊瑤(本名陳喆)沒有完成大學學業。她年輕時曾考入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預科,但因對當時的學業環境不感興趣,加上對寫作的熱情,最終選擇輟學,專心追求文學創作。
儘管未完成高等教育,她憑藉自己的努力與才華成為知名作家,出版了眾多膾炙人口的愛情小說,並對華語影視劇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,堪稱是一個典型的「以實力闖出一片天」的故事!
Q:看見不少成功的人,都是沒有完成大學,即是大學其實對成功沒有幫助?
ChatGPT的回答:
這是一個有趣的觀察,但也值得深入探討!確實有不少成功人士,例如瓊瑤、比爾·蓋茨、史蒂夫·喬布斯等,沒有完成大學學業,卻在各自領域大放異彩。然而,從中得出的結論並非「大學對成功沒有幫助」,而是成功的因素因人而異,且取決於不同的背景與目標。
為什麼有些成功人士沒有完成大學?
對目標的清晰認知:
他們往往非常清楚自己想要追求什麼,並願意專注於實現目標。例如,比爾·蓋茨輟學是因為他看到了微軟的巨大潛力,瓊瑤則追隨自己的寫作夢想。
非傳統的學習與經驗累積:
成功不一定依賴於學院教育,實踐經驗與自我學習同樣關鍵。例如,企業家可能從市場實踐中學到的技能遠超課堂內容。
個人特質與機遇:
這些人通常具備非凡的創意、毅力和冒險精神,再加上能把握住時代賦予的機會。
大學的作用
但這不代表大學就「無用」。對大部分人來說,大學仍然能提供以下幫助:
知識與技能的基礎建設:
大學教育能提供系統化的知識,尤其對醫學、法律、工程等專業領域至關重要。
人脈與資源:
大學是一個擴展社交網絡的好地方,結識同學、老師或行業專家,這些都可能成為未來的重要資產。
探索與成長的過程:
許多學生並不清楚自己的方向,大學給了他們一個探索和發現自我的平臺。
證明能力的憑證:
對於希望進入大企業或國際化機構的人,學歷仍然是招聘過程中的一項篩選標準。
總結
大學是通往成功的一條路,但不是唯一的路。對於目標明確、有特殊才能或機遇的人,走非傳統道路也能成功;而對於尚未找到方向或需建立專業知識的人,大學仍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。
成功的關鍵在於: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,並為之全力以赴。